我1971年开始学习舞蹈,1978年考入总政歌舞团,成为一名舞蹈演员,1979年因《刑》、《割》、《爱》三部作品分别获一、二等奖而成名。回忆我的舞蹈生涯,充满幸福、快乐和酸甜苦辣。
我和舞蹈之间的缘分不知从何说起,仿佛是一种使命,去跳舞,去为艺术而苦役终身。是汗水与泪水潇洒伴随我走过29年的演员生涯。如今它将继续伴随我去完成舞蹈教育事业。人一生中最幸运的莫过于选择了一项自己所喜欢做的事……
鲜花和掌声过去 留下来的是艺术
刚进入总政歌舞团时我只有20岁,不久就参加了团里组织的中央慰问团,赴当时的广西前线慰问指战员。那是我第一次到前线。对于涉世不深的一个20岁的女孩,我只是感到这是一次新鲜的经历,因此非常兴奋。但是真到了前线,我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是一群年龄和我相仿的战士,潮湿的猫耳洞,不见天日的阴暗,没有笔直宽阔的马路,没有明媚的阳光和鲜花。官兵们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每天过着艰苦的生活,随时都会流血牺牲。但是即使环境这样恶劣,他们没有一句怨言,也没有豪言壮语,在这样的士兵中间,我第一次感到了什么叫崇高和伟大,第一次感到了青春的理想和价值的实实在在的体现。于是我和我的战友们,用最真挚的情感,为战士们表演。我们慰问团一天要辗转几个部队,有时,为一个战士、为几个战士也要二话不说地演出专场,常常一天要跳五六场,因为劳累过度我病倒了,躺在病床上输液,躺在病床上的我想起了军队作家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如果说对于抗美援朝那个时代我不熟悉,那么眼下的事实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为什么这些战士这么可爱?因为他们身上有一种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和人民的爱,你会不由自主地被打动、被吸引,会让你进入一种境界、用全部的身心去舞蹈。直到今天我都认为那次的经历对我的艺术观、人生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热心为兵服务,一定要当最好的舞蹈演员。
于是在总政歌舞团的那些年,我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是“刘敏只知道练功”,每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我过着“宿舍——练功房——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就像有什么在我身后推着我、赶着我,就像穿上了那双传说故事里的红舞鞋,每天都是跳、练,因为我深深懂得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汗水的浇灌,就没有鲜花的芬芳。
1985年,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即将举行,为了检验自己的成绩,我报名参赛。在众多老师的指导下,我首先理解作品的内涵,揣摩作品的思想情感。经过苦苦的练习,我获得1985年“桃李杯”舞蹈比赛第一名,1986年,我表演的舞蹈又在全军舞蹈比赛和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成了“三连冠”,自此一发不可收,先后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得过20多个奖项。
舞蹈给了我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要用自己的所长去回报部队,回报人民。因此在总政歌舞团工作期间,每一年我都积极参加各种慰问演出,不愿放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机会。
舞蹈表演对场地的要求比较严格,因此有时下部队演出,到山村慰问演出,人们担心不能为我提供好的表演条件。有一次,在一个地方演出的舞台就是搭了几块板子,我义无反顾地在简陋的舞台上表演,虽然没有华丽的灯光,没有漂亮的鲜花,但我从观众那满足的眼神里体验到了最纯粹的艺术感受,体验到心灵的净化。
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中,在老少边穷地区人民的渴望中,一颗种子渐渐在我心里发芽了:我开始明白了艺术是什么,为什么只有真善美才能成为艺术。艺术是高尚而纯粹的,艺术是一种奉献。艺术来源于人民大众,只有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艺术这棵大树才能永葆青春。鲜花、掌声固然对艺术家十分重要,但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当它们消失的时候,留下来的、始终存在的是艺术。在以后的舞蹈艺术生涯中,这颗发芽的种子始终在我心里成长着,成为我的标尺,我的动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经济的转型期,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的演出活动一下成几十倍地增长,因为观众开始自己花钱买票,因此“市场”也是对演员的全面考验,当时,经常出现演员甚至有些名演员被观众轰下台的情景。令我感到特别欣慰的是,无论在什么场合的任何一次演出,观众从没有给我鼓倒掌或把我“嘘下台”,甚至在县一级的演出,只要我一出场,观众就会变得鸦雀无声。我认为吸引观众的不是我刘敏,而是我心里的那杆标尺,他们不对我吹口哨、鼓倒掌,因为他们从我的舞蹈中感到的是真善美,而不是低俗轻浮,我的舞蹈打动了他们的感情,与他们产生了共鸣。这些思索使我在艺术上进一步成熟,我开始想一个舞蹈工作者的职责是什么,不是简单地迎合、满足观众,而是引导观众,引导他们从艺术中得到升华。因此,我在表演创作中,始终坚持民族的、优秀的和主旋律的思想,把每一场演出、每一个舞蹈都当作是向观众奉献真善美,向观众展现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引导、鼓舞、净化观众心灵的机会,精益求精,不允许落下一丝遗憾,真正视观众为上帝。
大幕永远不会落下
上个世纪末,组织上做出决定,调我去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担任系领导。我接到组织上的命令时,内心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我可以继续在舞蹈艺术的天地里开创新的领域,忐忑的是从一名舞蹈演员转行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告别昨日的辉煌,走进今日的奉献,告别绚丽的舞台,走上朴实的讲台。这的确是人生一次大的转变。但我别无选择,义无反顾地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来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成为一名军队的舞蹈教育工作者。我调入舞蹈系的1999年,正值国家、军队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我主抓的第一项工作是组队参加第六届“桃李杯”舞蹈比赛。于是,我所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就是把教学改革的思想贯彻到参赛学生的训练中。从组队到参赛,前后共10个月,我深深体会到了“老师”这两个字有多重的分量。在这300个日日夜夜里,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要做到;老师们毫无怨言地牺牲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全身心地投入到参赛的教、排、演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母亲病重躺在医院里,却没有时间尽孝心;有的老师自己的孩子面临高考,却没时间辅导;有的老师身患癌症,却每晚炖汤送给他的学生;有的老师拿着假条,却不休息……
那晚选手们个个身着军装捧着奖杯站立在色彩斑斓的舞台上,向观众挥手致意,奖杯是灿烂的,而我们的老师却孤独地站在剧场的某个角落悄悄地流着眼泪。此时此刻我也流泪了,这是一种真正的体味,一种从未有的感受,老师的一生是伟大的,是默默奉献的一生,在迎来送往的情结中,慢慢地度过。如今我为自己是这伟大队伍中的一员而深感骄傲,这是我多年寻找的一片净土。也许暂时放弃的是掌声和辉煌,但心中油然升起的是一种博大,一种丰厚。
在第一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带领老师们把教学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精炼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加强艺术实践,加强学术交流,在教学中不断取得突出的成绩,在第七届“桃李杯”比赛中又获得5项金奖,第三届全国“荷花杯”舞蹈比赛中获得一名金奖、一名银奖、一名铜奖的好成绩。同时,舞蹈系还数次受到学院、总政和团中央的表彰。并获得全军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在这无数的成绩背后,令我感触最深的是“教书育人”这四个字。我担任着大量的社会活动,但从未因为社会活动耽误一节课,迟到一分钟;系里教学经费十分紧张,我上课从不拿一分钱的课时费;有些学生家庭生活困难,我会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在生活中关心、资助他们,而且在精神上鼓励他们。平时,我抓住点滴机会,教学生做人的道理,我深深懂得:树立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多么重要。
在33年的舞蹈人生中,我很庆幸我赶上了一个思想解放、文化发展、艺术复兴的黄金时期,使我有一方天地实现我对舞蹈艺术执着的追求,用舞蹈为祖国的进步与发展挥舞“红绸”,为国家的四化建设尽我的绵薄之力。我有过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观众,最好的领导,最好的同行。现在我有最好的学生,对这33年,我无怨无悔,因为我得到的是新的生命,是莫大的幸福和快乐。虽然我做了一些工作,有了一些成绩,与老一辈艺术家相比,我深知我的差距,惟有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常香玉精神,鞠躬尽瘁,为祖国的舞蹈事业竭尽全力。